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纪实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热点专题 >正文

为书写非遗注入新活力

时间:2025-11-12 作者:佚名 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日前,鲁迅文学奖得主、天津作家王松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橘红》,以旅津广东音乐会为纽带,巧妙打通南北文化空间,将津沽文化与广府文化有机融合,在南北文脉交织中,为书写非遗注入新活力。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松说:“这部小说就像一株植物,在我心里一点一点地生长出来。”

  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橘红》,以交流粤剧的旅津广东音乐会作为连接广州与天津的纽带,以文脉传承为核心,讲述了秦家、周家等家族六代人的命运浮沉,于历史洪流中见证岭南文化的生生不息,以及广府文化与津沽文化的交融,让历史自然流淌于日常生活细节中。

  这部小说融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与艺术高度于一体,以亮眼的“橘红”之色,点亮新时代的文学版图,不仅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六期支持名单、获得了广州市文艺精品专项经费扶持,还登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影视改编潜力文学IP(知识产权)榜”。

  为了真实还原岭南风貌与粤剧生态,王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14次赴广州深入采访,“飞机上的空姐都认识我了,还问我老来广州是做什么生意的。”此外,他还研读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每天埋在堆得像城堡一样的资料中,终于挖出了种种历史细节。”王松透露,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有史实依据。

  构思阶段,王松屡遇“幸运机缘”,从而了解了更多关于天津梨园以及旅津广东音乐会的掌故。“经过艺术加工,将其自然融入小说,成为关键桥段。”王松认为,小说家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这些素材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旦串珠成链,就会光彩夺目。”

  融汇津沽文化与广府文化

  小说的上部书写祖辈际遇,既有粤剧艺术、又有商帮传奇,大时代就藏于小人物的日常抉择之中;下部则以后人视角探寻祖辈往事,通过新一代对橘红秘方的创新开发,展现了年轻人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与活化实践。王松介绍:“上、下部的连接纽带是秦小驹与那尔妏的情感。我特别喜爱秦小驹这个人物,创作中数度流泪,编辑看稿时也哭了。”

  “天津人不懂粤语却特别爱听粤剧,我上小学时第一次在同学家听到红线女唱片时,一句都听不懂,但一下子就印在了心里,因为太好听了。”王松坦言,“去广州实地考察时发现了很多与天津相似的地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记忆唤醒。天津有海河,广州有珠江,它们都是沿海城市,都与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文化多元包容,既尊重传统又敢为天下先。”

  从硬朗“刀锋叙事”的《爷的荣誉》到津味浓郁的《烟火》,再到融汇津沽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橘红》,王松一直在挑战自我。“小说家的生命是一条直线——精神世界可以向历史和未来无限延伸。这是文学赋予小说家在精神层面的生命特权,但如何在这广阔空间中构建叙事的逻辑大厦,正是《橘红》创作中的最大挑战。”王松选择建立不同层级的子空间来构建叙事逻辑大厦,“这些子空间内在逻辑自洽,如同九连环般环环相扣。”

  致敬粤剧大师

  作为红线女的粉丝,王松探访了广州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红线女故居等地,一步步走近大师。“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红线女直到离世前一天,仍在这里忙碌。当时有一种感觉,仿佛红线女刚才还在这儿为年轻演员说戏,这里还留着她的气息。”看着马师曾和红线女的经典角色雕像,王松感觉他们就站在自己面前,“马师曾正在冲着我笑,对我说,写《橘红》这个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小说中,秦远驹、秦小驹的身上都有马师曾的影子。我写这部小说,就是向马师曾、红线女等粤剧大师致敬的。”

  王松写小说不喜欢“直给”,总是变着法儿地把想说的话藏到故事里。在他看来,写小说就像沏一壶茶,“故事本身以及讲故事的过程就像是水,而作家真正想说的话,就是茶叶。如果茶叶放得太多,这壶茶就没法喝了。我喜欢绿茶,尤爱西湖龙井。这次,我想沏一壶‘文学龙井’,献给读者。”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1_71750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