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纪实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文化法治 >正文

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时间:2025-11-14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日前,上海美琪大戏院内人头攒动,随着场内灯光逐渐暗下,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爱我中华·系列演出”的重磅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上党梆子《大汉母子》在掌声雷动中上演,以铿锵鼓乐与婉转唱腔,带观众穿越两千年时光,触碰历史深处的人性微光。

  

  

  《大汉母子》剧照。符祥平摄

  

  上党梆子《大汉母子》由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市上党梆子剧院精心创排,不仅入选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更集结了国内戏曲界一线创作力量。该剧由一级编剧李莉创作剧本,一级导演张曼君担纲执导,一级演员、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领衔主演,李丹、李樊、陈树涛、郑法根等实力演员联袂主演。

  该剧聚焦吕后与刘盈、戚妃与如意两对“母子”的情感纠葛,通过梦境穿插、明暗交织的叙事线索,深入探讨人性异化、心灵成长与诗性张扬的命题。“我不想把她塑造成单一的‘狠辣政治家’,而是希望通过‘埋葬婆婆’‘换装探儿’这些细节,从女性、母亲、政治家三重身份切入,展现她从纯真到决绝的心理嬗变。”张曼君以小切口解构宏大历史,将母子间的生离死别、权力漩涡中的情感挣扎,凝练成具有思想震撼力的艺术表达。

  将近五年的历练,从剧本打磨到舞台呈现,从唱腔设计到人物塑造,主创团队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为魂,试图拨开历史迷雾,用传统剧种的当代表达,讲述一段关于权力、亲情与人性的西汉往事。全剧演出时长140分钟,每一幕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事件展开,逐步推进剧情的发展。从楚汉争霸时刘邦逃亡、吕雉埋葬婆母的场景,到长乐宫封后立太子;从如意之死和戚懿悲剧收尾,到刘盈病重及其对母亲的恐惧和怨恨,直至吕雉的最后孤独谢幕,完成了母子悲剧的全景呈现。

  

  

  《大汉母子》演职人员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谢幕。卢科摄

  

  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叫好声更是不绝于耳。来自上海昆曲团的崔女士观看演出后对该剧的艺术呈现欣赏不已:“陈素琴老师不愧是‘梅花奖’得主,她的吕雉层次分明,转换自然。高亢的上党梆子腔配合铜器打击乐,把母子情感撕裂的张力推到了顶点,这在上海来说绝对算得上一场高质量的演出。”

  观众张女士激动地说:“这部戏让我重新认识了吕雉。以前只觉得她是‘狠毒太后’,但剧中她为保护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一步步被权力异化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尤其是临终前她独坐深宫、银发如雪的独白与唱腔听得我眼泪止不住——权力吞噬了她的温情,但她的悔恨让人心疼。”

  来自福建的大学生李静告诉记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上党梆子,甚至可以说第一次走进戏院,但这一次就被深深震撼。无论是服装舞美的设计,还是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精巧的剧情设计,真的太棒了。我有机会一定会去晋城看看。”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首次恢复使用上党铜器——上党平锣、上党钗、上党小锣,实现武场音乐的本真回归。唱腔设计秉持传统古典风格,突出上党梆子高亢激越的艺术特色,梆子声急促而起,精准传递人物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全剧坚持回归艺术本体,强调剧本文学性,突出表演核心,舞美空灵写意,在“双寡夜辩”等关键场次中迸发强烈戏剧张力,揭示古代女性在权力漩涡中的困境,营造出浓郁的“莎士比亚式”悲剧氛围。

  据悉,《大汉母子》剧本初创于2017年,成型于2019年,自2024年4月创排以来,已在省内外演出近50场,并召开专家研讨会5场,收集优化建议60多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和荣誉10余项。而这也是上党梆子以“大戏”形式第三次走进上海,第二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8年11月,市上党梆子剧院带着革命红色题材现代戏《太行娘亲》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斩获两枚“白玉兰奖”,也是上党梆子首次问鼎“白玉兰”。2019年5月,再次携带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代表山西赴沪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及“文华表演奖”。时隔六年,2025年11月,上党梆子第三次赴沪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度冲击“白玉兰奖”。

  


原文链接:https://wlt.shanxi.gov.cn/xwzx/sxdt/202511/t20251114_999578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