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学大师“闯”出未来
时间:2025-11-17 作者:佚名 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11月9日,纪录电影《百年程派》在北京举行首映礼。这部纪录片通过AI技术与剧情再现相结合的手法,呈现了京剧大师程砚秋在逆境中坚持艺术理想、开拓京剧新境界的艰辛历程。其中,少年程砚秋由天津京剧少年吕承锦饰演——他曾获得过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第七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十小名票”称号,如今正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学习的他,在采访中讲述电影拍摄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对京剧的无比热爱。
哑嗓子巧合倒仓剧情
2023年10月,作为纪录电影《百年程派》艺术顾问的刘连伦,辗转联系到刚进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不久的吕承锦,让他出演电影中的少年程砚秋。此前,剧组经过网络筛选,最终“锚定”了14岁的吕承锦。
“我当时的专业是京胡,第一次拍电影,心理上还很有压力。”按照要求,吕承锦需在短时间内学会王(王瑶卿)派《武家坡》与昆曲《春香闹学》。一边跟着手机学,一边得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奇彤老师的帮助,在一两周后就到北京开始面试。
“试镜”的第一场,就是程砚秋拜访梅兰芳时,梅兰芳讲述自己逗鸽子,其实是为了练眼神“弥补短处”。眼前的“梅”“程”一问一答,也让刘连伦对吕承锦更加肯定:“像。”
头一回拍电影,吕承锦有很多不适应。“影棚里各种道具很新鲜,我一开始总管不住眼神地乱瞟。”
但“因祸得福”,有一场重头戏是少年程砚秋在台上演《武家坡》时突然“倒仓”,吕承锦唱着真有点疵,接着演到哑,相当自然。当然,另一场在“王瑶卿家中说戏”,吕承锦可拍了好些遍,“海岛冰轮”那几句,不是前面唱劈音了,就是后面对话忘词了。“我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还是挺紧张的。”他笑着说,自己还担心因为电影里唱不好,会被“网嘲”呢。
被剧组公认很“像”少年程砚秋的吕承锦,却在首映式现场被议论“不太像”了——电影里那个有点婴儿肥的文雅少年,已经长成一米八高、瘦瘦的小帅哥了。
学在课堂苦练在课外
早在《百年程派》在网上发布海报时,有网友问主演的名字:“是我知道的吕承锦吗?”
2019年,8岁的吕承锦捧回了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第七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十小名票”的“双奖”,让他在全国刷了一波热度。天津不乏少年京剧“神童”,吕承锦取得好成绩,还真应了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直领着、督促吕承锦学习的爷爷,觉得他特别有天赋。“家里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我一句也不会唱,我的手机里总放着梅派、程派的戏,他跟着听。”爷爷说,大概孩子三岁,刚会说话就跟着自己能哼哼上调了。吕承锦五岁时,爷孙俩因为周杰伦开演唱会绕路穿过体育馆时,发现了一家戏曲摄影,爷爷试着咨询哪里有专门的小孩京剧班,直到第二年进入当时刚招生的“旭日国韵”。
“第一节体验课的地点,就在我现在上学的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当时,三个学青衣的小朋友只有他一个男孩,学了一段“卖水”,当时还进行汇报演出,还奖励了一个冰箱贴。第二次体验课他又去了,没拿到奖励冰箱贴,却最终选择留下正式学习。从群体课到一对一教学,学在课堂,学基本功学唱腔,“每一个字,都标注三角、圆形来区分尖团音”;跑圆场喊嗓子,练在日常,“被大家看着,现在想想都挺‘社死’的。”吕承锦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图书大厦六楼练功,“那里是画展,被工作人员说了好几次。”最终是爷爷买了好几张画,才让工作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嘱咐“别太吵了”。
会一直走在京剧“大道”上
采访中,吕承锦和爷爷的讲述总有“巧合”的事情。比如,之前因为吊嗓接触了拉琴,居然成为现在的专业;拍电影原本安排手替写书法,而吕承锦早已考过书法九级,自己直接写……这大概就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最好的阐释吧。
当年,吕承锦在一次晚会上曾说“将来要做下一位程砚秋”,如今向乐队方向拓展专业路径,“我这是因为倒仓。”他告诉记者,这是换了一条“赛道”。
“我之前并不太了解程砚秋大师的生平。”通过这次拍电影,吕承锦感受到了大师从习艺到成名的艰难,“我记得电影中王瑶卿先生鼓励少年程先生要‘闯腔’,程先生就‘闯’出独具魅力的‘程腔’。因为热爱,所以勇敢。”
归于自身——当嗓音恢复,未来是恢复“唱”戏,还是继续“拉”琴,少年告诉记者,不变的是以专业为目标,一直会走在京剧这条“大道”上,“我的人生也需要勇敢地‘闯’。”
11月18日,《少年程砚秋》将在全国公映。吕承锦说,得知自己出演其中角色,同学们挺震惊的,还和他定好了要“集体观影”,“这是我们一起为共同喜欢的京剧加油。”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5_71787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