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和声里的接力故事
时间:2025-11-19 作者:佚名 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世界合唱节上,北洋合唱团演唱原创作品《皂罗袍·游园》
北洋合唱团青年指挥孙宸宇手捧2025世界合唱节“杰出青年指挥大奖”奖杯
北洋合唱团常任指挥、青年钢琴家、作曲家温雨川
过去的这个十月,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迎来130岁生日,一群年轻人用校歌深情告白母校;而今年夏天,他们更是在世界合唱节舞台上斩获三金,载誉归来。这支由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合唱团,为何屡获国际大奖?校园里人气爆棚的这支队伍,又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让我们走进2025世界合唱节金奖幕后,回望北洋和声里代代接力的故事片段。
从校园快闪到国际领奖台:北洋和声的双重绽放
卫津路校区的敬业湖畔,一阵清亮歌声突然响起——北洋合唱团的“青春告白!邀你同唱天大校歌”快闪活动惊喜上演。师生纷纷驻足,拿出手机记录,清幽湖畔瞬间成为热门“打卡点”;北洋园校区的求实会堂前,类似的热闹场景同步发生,和声与笑声交织成校庆季的动人注脚。
这份让师生自发围拢的吸引力,源于歌声里的惊艳感。作为天津大学的“音乐名片”,今年7月,这份“惊艳”在香港文化中心落幕的2025世界合唱节上再度绽放:北洋合唱团一举捧回混声合唱组金奖第一名、当代音乐组金奖第二名和杰出青年指挥大奖,成为赛事中最耀眼的高校合唱团。
熟悉北洋合唱团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回溯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艺术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制,到1985年时任校团委文艺部部长的任宝平带领北洋艺术团开启新的发展篇章,再到一批批毕业生反哺母校、接力传承,这支队伍的成长始终刻着“代代接力”的烙印。此次香港之行,接过“接力棒”的是合唱团常任指挥温雨川和青年指挥孙宸宇,他们不是“孤军奋战的英雄”,却是能够串联起“传承与突破”的讲述者,带我们走进这段金奖背后的故事。
四天磨一曲:《皂罗袍·游园》里的中西融合与细节打磨
今年7月10日,暑气笼罩的天津大学校园里已开启暑假模式,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合唱团排练室却格外热闹。近40名团员围坐成圈,面前谱子上的“皂罗袍·游园”五个大字格外显眼——距离7月14日飞赴香港比赛,留给这首原创曲目的打磨时间仅有4天。
“《皂罗袍·游园》是汤显祖《牡丹亭》的经典唱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能形容我的创作经历。”毕业于天津大学中文系的常任指挥温雨川,如今已是青年钢琴家、作曲家,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这是他时隔三年再度提笔创作合唱作品。
昆曲与合唱的艺术逻辑截然不同:昆曲讲究婉转细腻的“水磨腔”,是顺着旋律铺展的“横向美”;合唱则需多声部同步发声,是堆叠和谐的“立体美”,稍有不慎便会顾此失彼。温雨川追求的不是简单移植昆曲旋律,而是让合唱设计贴合《牡丹亭》的魂——杜丽娘逛园子的小心试探,用“从一个音散开又合并”的声部呈现;梦里的飘忽感,用缠结的旋律书写。西方和声理论则成为连接听众与昆曲的“桥”,而青年指挥孙宸宇成了让非专业学生读懂这份 “魂”的关键“翻译官”。
“决赛唱《皂罗袍·游园》是大家的共识,它更自由、可细化设计,还带着原创与昆曲元素。” 孙宸宇回忆,排练时先顺谱再逐句雕琢“形状”与“张力”,“比如‘姹紫……’的休止符,要‘拎’起来唱,停在哪、怎么收,得反复强化”。
排练室里,温雨川先把昆曲名家演绎的《牡丹亭》投在屏幕上,团员们凑在跟前,有的拿笔在谱子上标记咬字节奏,有的跟着视频小声哼唱。可一开口合练,问题立刻冒出来:有人记错声部,有人漏了昆曲装饰音,有人没把握好休止符的停顿。“大家会频繁举手报错,谱子上画满各种符号。” 合唱团团长何越宁说,那段时间排练总在“停下——纠错——再练”中循环,每一句要磨到所有人都吃透。
孙宸宇则不急不躁,有人举手就停下来耐心讲解,帮团员们克服演唱惯性。4天里,生涩调子渐渐顺了,连最初听不懂昆曲的团员也品出了韵味。当大家第一次完整唱响曲子时,一旁的温雨川悄悄松了口气:“团员们有灵性、训练有素,4天集训刚好够他们吃透曲子,既避免了声音疲劳,又保持了新鲜感。”
香港赛场:台下的坚持与台上的绽放
7月17日,香港文化中心的决赛舞台上,聚光灯打在北洋合唱团团员们身上。当《皂罗袍·游园》的第一声吟唱响起,台下瞬间安静——“姹紫嫣红”的拖腔柔而不飘,“良辰美景”的和声开而不散,连外国评委都忍不住跟着旋律轻轻点头。谁能想到,这群在台上从容绽放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
比赛期间,合唱团的排练场地并不固定,团员们便见缝插针利用碎片时间打磨作品。“酒店走廊里、大巴车上,只要能落脚,大家就拿出谱子小声练。” 合唱团团长何越宁说,除了场地问题,同学们还要克服心理紧张,“有人赛前手心冒汗,可一拿到谱子,就立刻进入状态”。
台下评委席上,温雨川的心情尤其复杂——这是他第一次以评委身份参加国际赛事,以往都是站在指挥台上带团比赛,如今却要以专业标准给包括自己团队在内的队伍打分。“我得保持公平,这是对所有队伍的尊重,也是对北洋合唱团实力的底气。” 温雨川透露,有一组比赛恰好轮到他打分,“我没给我们团队打最高分,确实有队伍在某些方面更值得学习。而且比赛很客观,国际评委比例大,就算我打高分,也可能被去掉,一个人左右不了结果”。
当主持人宣布“混声合唱组金奖第一名”属于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时,团员们瞬间欢呼拥抱;听到“杰出青年指挥大奖”念出自己的名字,孙宸宇愣了几秒,走上领奖台捧起奖杯,心里翻涌的不只是喜悦,还有对《皂罗袍·游园》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韶光贱”的感慨。
“从温老师写完这首曲子,我就特别喜欢这句,和声与旋律都戳中我,尤其是歌词,跟我这几年的经历太像了。”孙宸宇说。2018年,他申请合唱指挥研究生时被拒;2019 年拿到录取通知却遇疫情,只能凌晨上网课,白天还要带团排练。那段时间,他总问自己“放弃计算机学指挥,到底对不对”。
真正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孙宸宇平静又坚定。“我觉得没让时光荒废,这几年的坚持都值得。”他说,那一刻所有的迷茫都烟消云散,“这首曲子对我来说,不只是比赛作品,更是成长的见证”。
比赛结束后,团员们抱着金奖奖杯合影,温雨川则幸福地和所有人相拥,没人知道,他当天就订了跨洋机票;也没人知道,孙宸宇回到天津后,把比赛指挥视频反复看了多遍,在谱子上标注了更多待改进的细节——这场香港之行,不仅让北洋和声响彻国际舞台,更成了两人各自的“新起点”。
幕后故事:温雨川的 “蜻蜓情结” 与孙宸宇的 “跨界逆袭”
香港比赛落幕第二天,温雨川没随队回天津。他辗转飞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深山,只为追拍两年前未拍到的“女皇山蜓”——一种比手掌还大的珍稀蜻蜓。
这位深耕合唱的音乐家,从小热爱自然,养过青蛙、蝌蚪,跟着爸爸捉虫子,守着暖气听桑蚕破茧。住进城市后,他用相机记录自然,跟随合唱团演出时也总带着相机,如今已拍下近 2000种蜻蜓,作品被中科院中国蜻蜓数据库及多部专著收录。
“两年前进山等了4天全在下雨,这次更波折,坐四驱车颠簸进山,没旅馆就跟村民比划说‘要睡在山上’。” 温雨川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中午气温升至30摄氏度以上,一只女皇山蜓飞下来产卵,“拍到的那一刻太开心了”。
在他看来,自然摄影与合唱创作早已深度交融。“大自然是我的老师,它的设计与美能给我灵感。”《皂罗袍·游园》里“像蜻蜓翅脉般散开又合并”的声部,就源于拍蜻蜓时的观察;野外拍摄教会他“承认有限性”,让他带团时更沉稳,“以前容易着急想揠苗助长,现在知道要稳扎稳打。”
如果说温雨川的故事是“热爱的跨界共生”,那么孙宸宇的经历就是“从兴趣到事业的逆袭”。这位如今的“杰出青年指挥”,早年竟是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我老家在陕西宝鸡,从小喜欢唱歌,当年以声乐特长生身份考上天大计算机专业。” 孙宸宇回忆,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任宝平老师打电话让他参加合唱团集训,“那是我第一次唱正经合唱,一下子被震撼了!”当时的他,会把自己写的“小曲子”拿给温雨川看,“温老师特别大方,总鼓励我说‘写得好’,还让大家帮我唱;任老师也鼓励我,北洋一直有‘给年轻人机会’的风气”。
从那时起,孙宸宇便萌生了走音乐路的想法。大三时,他成了合唱团助理指挥,“高中时自学过指挥,在团里‘装模作样’地指挥,有人说‘你的图示是对的,不是乱打’,我特别开心。”后来他跟温雨川说想考指挥研究生,“大家都鼓励我,说‘你没问题’。我的很多前辈们都是非音乐专业转型的,这让我有了底气”。
孙宸宇说,北洋合唱团始终是他的“后盾”——温雨川陪他打磨指挥手势,团员们配合他录制排练视频,“白天能把网课上学的技巧在团里实践,这种‘理论+实操’的模式,帮我进步很快。”最终,他拿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合唱指挥硕士学位,毕业后毫不犹豫回到北洋合唱团:“我想把学到的专业方法教给团员,像前辈帮我那样,把接力棒传下去。”
传承不息:以美育人,让热爱照亮成长路
如今的北洋合唱团,仍坚守 “不挑专业,只看热爱”的规矩——所有团员都是入校后凭兴趣通过社团纳新招募的“普通学生”。这背后,是天津大学“以美育人、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
“唱歌门槛不高,人与人的默契配合在合唱中就能产生。”温雨川说,“我对团队的期待,不只是拿成绩,更是健康稳定发展,希望每一届团员都能接触多样作品,丰富对艺术与音乐的认知。”
温雨川自己也在不断前行,去年他收到天津茱莉亚学院的聘书,成为这所世界顶尖音乐学府海外分院的钢琴艺术指导。“又带团又备课不累吗?”面对疑问,他笑着说,这既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动力,也是“传承”的一部分,“承的是任宝平教授当年把北洋合唱带向更远的心愿,也想给孙宸宇和年轻团员做个‘一直在进步’的榜样。”
从任宝平教授播下种子不懈耕种,到温雨川以中西融合创作拓宽边界,再到孙宸宇带着非专业出身的勇气接过指挥棒,北洋合唱团的“接力”,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传递,而是对热爱的坚守、对传承的笃信。这支由普通学生组成的合唱团,用歌声证明:热爱可抵岁月长,传承能让和声远。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让北洋和声响彻更广阔的舞台。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511/t20251118_71800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