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纪实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文化法制 >正文

历经400余次烧制实验 金山黑陶“复活”了

时间:2025-11-04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黑陶并非简单的颜色覆盖,而是让碳分子在1300℃的烈焰里‘长’进坯体。”在金山亭林黑陶非遗文创园,上海市非遗传承人宋秋军捧起一只乌润发亮的现代黑陶茶盏,向研学团演示古老渗碳工艺如何重现。作为同时拥有“金山工匠”“上海市非遗传承人”称号的匠人,他希望将金山黑陶推向国际。

    投身黑陶事业

    1977年出生的宋秋军是金山朱行镇胥浦村人,机械设计专业出身,在建筑装潢行业赚到“第一桶金”。2015年,一位朋友偶然提及金山亭林蕴藏着优质陶泥,宋秋军内心传承文化的火种被点燃。身为金山人,又拥有一定的艺术圈资源和人脉,宋秋军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推动金山黑陶走出金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宋秋军在景德镇建立了工作室。初期,团队陷入认知误区,想当然地认为“把陶泥弄黑,即成黑陶”。结果,近三年的光阴在反复试错中流逝,研发工作原地踏步。巨大的投入如同泥牛入海,外界的不解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那段时间,宋秋军承受着精神与经济双重压力。但骨子里的倔强支撑他坚持探索,最终实现关键的认知飞跃——黑陶之黑的本质非简单的颜色覆盖,而在于古老的、复杂的渗碳工艺。2018年10月,他正式注册成立上海土源文化科创中心,投身于黑陶的研发与复兴。

    探索烧制工艺

    黑陶烧制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也是一门依赖经验的艺术。传统的泥料是金山本地的青紫泥,仅挖泥、晒泥、过滤和沉淀这些工序就需7天时间;制作成器后,晾干、烧制又要4至5天。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烧窑试验周期至少需要10天。

    烧制过程更关键。传统的黑陶烧制,需将坯体晾干后直接入窑,烧到800℃后,将含有水分的木材、谷壳放入窑炉中全部密闭,在缺氧状态下继续烧制。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浓烟,碳分子会渗透到坯体中,完成渗碳。要烧制出1300℃高温下依然乌黑润泽、质地坚硬的黑陶,工艺更为苛刻。什么样的泥料能承受1300℃高温而不变形?如何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让碳分子完美渗透,使黑色呈现出纯正深邃的质感?每一次开窑都如同开盲盒,失望是家常便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经400余次失败的磨砺与锤炼,宋秋军团队终于在2018年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将黑陶的烧制温度稳定地提升至1200至1300℃,并攻克了黑陶炭青和上釉工艺的难题,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宋秋军创新研制的袋足陶鬶。资料图片

    让黑陶走向世界

    “老祖宗的黑陶本就要‘用’,不是供着。”宋秋军大胆地从良渚文化等中华文明瑰宝中汲取灵感,将古代器物进行创新性转化。例如,将良渚文化中的“袋足陶鬶”(一种三足酒器)的造型巧妙地运用到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的咖啡具或茶具上。这一转变,让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印记的黑陶从博物馆展柜中走出,融入当代人的日常起居。

    2019年,宋秋军注册了“金山黑陶”“亭林黑陶”“陶鬶”等一系列商标与相关设计专利,为金山黑陶未来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铺平道路。当黑陶研发基地日渐成熟后,宋秋军希望将这一成果惠泽乡里。他在社区开设黑陶课。他构想着未来能吸引城市游客,打造“黑陶村”文化体验游。他还利用新媒体平台,连续举办多场直播活动,讲解黑陶工艺与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让这项古老技艺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如今,亭林黑陶非遗文创园每年接待参观者近2000人次,黑陶历史文脉与制作工艺主题宣讲活动覆盖受众约3000人次。“未来,黑陶制品要在国际上与大牌艺术品PK,是我的目标。”宋秋军说。


原文链接:https://whlyj.sh.gov.cn/gqfc/20251021/bdd5e95ace264b9d934acac17eb271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