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海让自然生态开出“文创花”
时间:2025-11-19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彩陶、雪豹、湟鱼、牦牛……把生态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生态符号正在成为青海文创品牌的核心IP,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放大了“出圈”效果。这些青海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的内涵,也为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方式。
——引言
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展柜里的彩陶罐静静陈列,上面的图案仿佛告诉我们,几千年前,自然生态已在古代“文创”中悄然“开花”。罐体上,深褐色的水波纹在灯光下依旧清晰,映照出先民与山川湖泊的亲密对话,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细腻体悟。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在新时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点。从彩陶到现代文创,青海的故事始终与生态紧紧相连,一件件生态类文创产品成了自然生态在当代“开花”的鲜活见证。
史前“花种”:陶罐岩画里的生态密码
“如果要理解青海的文化,就必须从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说起。”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侯光良教授长期研究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是国内在青海生态文化与史前遗存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记者通过对他的采访,试图了解一个问题: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高原的先民,如何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塑造下谋生、繁衍,并把他们对自然的体悟留存在器物与图案之中?
在青海,考古发现串起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生态画卷。“从距今约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和主要分布于青海共和盆地、贵德盆地的宗日文化;到距今约4000年至3600年,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甘青交界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再到距今约3600年至2600年,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的辛店文化;还有距今3000年左右的格尔木市野牛沟的岩画……这些遗存都是当时人类与生态互动的真实印记。”侯光良介绍。
在很多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水波纹、漩涡纹清晰可见,如同定格的黄河、湟水波涛。侯光良解释说:“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是先民对水资源依赖的写照。”比如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马家窑文化漩涡纹双耳彩陶罐,通体饰以黑色水波纹,罐腹线条流畅,极具动感,仿佛水流在器物表面奔涌。这一时期,青海地区已经出现定居农耕,碳化粟粒和农业遗迹印证了耕作的开始,但河流和湖泊依旧是维系生计的重要资源,渔猎经济并未消失。彩陶纹饰中的水纹和网纹,正是这一现实的形象注解。
“进入宗日文化时期,陶器上的太阳纹、鸟纹等成为突出特征。”侯光良继续介绍道:“太阳纹象征着光明与温暖,也反映了青藏高原寒冷气候下先民对热量的渴求。鸟纹展现出先民对与自己共生在同一片土地上动物的观察。”
齐家文化的三角纹,呈现出山脉与河谷交错的形态。三角纹不仅体现了几何美感,更映射出先民生活的自然场景——雪山、峡谷与草地共同构成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此同时,考古遗址中的家畜遗骨表明畜牧业在此时发展加快,蓄养牛羊成为重要生业方式。
辛店文化的彩陶则以动物纹饰见长。青海省博物馆有一件辛店文化彩陶壶,壶身鹿纹跃动,鹿角舒展,四肢腾空,栩栩如生,直观反映了当时草原上动物的动态画面。侯光良指出:“鹿纹彩陶说明,当时草原动物种群丰富,狩猎与畜牧是先民的重要生计手段。”
在格尔木野牛沟,岩画上刻画的野牦牛格外引人注目。粗壮的双角、厚重的毛发,寥寥数笔勾勒出简洁有力的线条,一只只高原野牦牛形象生动展现。这些岩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当时生态的真实写照。
“彩陶和岩画上的纹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利用。”侯光良总结说。
河湟地区考古显示出农耕、渔猎、畜牧并存的“生业体系”——青海地区的先民在河谷种植耐寒作物,在草原牧养牦牛与羊群,在湖泊和河流中捕鱼,他们在复杂生态下适应性谋生。先民既依赖生态,也改造生态,将自然印记记录在陶罐、岩壁上。
“史前的生态印记为今天留下了重要启示。”侯光良认为,从彩陶到岩画,古人用符号与图案告诉后人:人类的文化记忆从来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今天我们谈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依然要从这样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
这些印记穿越千年,成为当下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参照。今天的青海生态类文创,正是对这些古老生态符号的再诠释。
当代“花开”:文创让高原生灵走进生活
如果说史前陶罐与岩画是古人留给后世的“原版手稿”,那么今天的生态类文创产品则让自然生态“开花”,进入日常生活。跨越千年的生态符号,成为今日文创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钥匙扣、冰箱贴、玩偶、文具等可感可触的产品,成为生态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青海省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引人注目。以三江源为设计灵感的“雪域萌宝旋转冰箱贴”,寓意长江、黄河、澜沧江同源共发,旋转的水纹象征着生命与流动。舞蹈纹彩陶盆冰箱贴的图案保留了先民篝火欢庆的场景,暗合“感恩自然馈赠”的生态内涵。青海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龚锐介绍道:“这些生态类文创设计的核心,不是简单复制文物,而是理解其背后的生态密码,把古老的文化印记用现代方式表达出来。”
除了博物馆,景区文创同样丰富。近年来,以青海湖裸鲤为原型的“裸小鲤”、以棕头鸥为原型的“灰小鸥”等景区形象IP化身为挂件、玩偶、钥匙扣等热销文创产品,在景区成为生态教育的“随身讲解员”。
最具代表性的青海文创产品是以雪豹为主题的。雪豹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近年来,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雪豹监测调查、个体卫星追踪研究、救护救助和栖息地评估等工作,使雪豹种群得以稳步恢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光明日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青海省雪豹种群数量已超过1200只,其中三江源区域约1002只,祁连山青海片区约251只。这些数量增长,既是雪豹种群恢复的有力证明,也直观体现了青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生态保护的成果,也在文化表达中得到呼应。2024年9月2日,西宁正式发布“雪豹之都”形象标识和城市IP形象,这是国内首次将野生动物作为省会城市的城市形象名片。雪豹文创从布偶、冰箱贴、帆布袋到手账本等,如同高原盛开的“花朵”,走进人们生活,成为很多游客来青海的“必买清单”。这些小物件的热销表明,雪豹的保护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保护行动与公众参与。来自外地的游客王女士分享说,她带着孩子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了解救助雪豹的故事,顺便购买了雪豹文创产品。“孩子此前只在手机上看到过青海的雪豹,常常好奇雪豹到底长什么样?它们怎样生活?”在这次旅行中,实地观察与文创体验相互呼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对保护自然的兴趣。这种由购买延伸出的关注与学习,正是雪豹文创独特的价值所在。
在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一家名为“湖灵野集”的文创店颇受旅客欢迎。它由青海长物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运营,创始人是一位“沪漂十年后返乡”的青海人。以《长物志》中“雅物载情”的理念为灵感,将雪豹、鼠兔、普氏原羚、水母雪兔子等青海珍稀动植物,转化为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既满足了旅客“随手带走一份青海记忆”的需求,也把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这种以生态为核心的文创探索,正在西宁、青海湖、茶卡盐湖等地悄然涌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体品牌与文创店。这些文创产品和文创店共同点亮了青海生态的“文创花”,让人们在日常接触中更多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珍贵。
这既是文化传承的延续,也是生态保护的再传播。人们在购买和使用生态类文创产品时,不知不觉中走近青海的山川草木与珍稀动植物。可以说,文创正成为一座新的桥梁,让生态理念走进生活,也让青海的生态之美为更多人所熟知。
共生“花海”:文创出圈与生态保护和鸣
青海文创的“出圈”,不仅因外观新颖,还因其背后有真实的生态故事支撑。如果说史前陶罐和岩画上的自然纹饰是古代的“文创”,那么今天的雪豹布偶、湟鱼挂件等就是它们的现代延续。两者共同反映了同一个主题:生态与文化始终紧密相连。
例如,在茶卡盐湖景区,游客除了观赏自然风光,还能参与盐雕、彩绘等非遗体验项目,并将现场制作的作品带回家。这种将生态景观、非遗技艺与文创产品结合的模式,让游客在“体验—创作—带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青海生态与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它不仅延长了文创产品的价值链条,也让生态保护理念以更亲近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近年来,青海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从2016年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到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022年底青海片区植被面积较工程实施前增加0.97万公顷),再到青海湖湟鱼保护与候鸟栖息地修复(2025年6月溯河洄游湟鱼超30万尾,鸟类记录达291种),青海以务实举措让“中华水塔”更稳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这些真实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让雪豹、湟鱼、牦牛等主题的青海生态类文创,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在雪豹保护中,科研监测成果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部分红外影像和数据被转化为画册与文创灵感,甚至成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爆红素材,科研人员与设计师的跨界合作,使得“科研成果”变成了“公众记忆”,文创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独特通道。与此同时,青海每年举办的“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季活动”中,生态保护与文创展示同步推进,游客在参与增殖放流、观赏湟鱼洄游的同时,也会接触到以湟鱼为元素的文创产品。这种保护与消费的双向联动,形成了一种“保护—设计—消费—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青海生态类文创“出圈”的真正价值,并不止于销量,而在于它形成的这条良性循环链条。消费者在购买时,不仅得到了一件产品,也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参与生态保护,这才是生态类文创产品最独特的力量。
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黄培培认为,生态类文创的“出圈”,本质上是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双向奔赴。“‘生态+文化’与青海‘生态立省’‘文化强省’战略高度契合。这些文创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把青海的生态特色、文化记忆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让更多人愿意了解、愿意参与生态保护。”
生态类文创的“出圈”不仅体现在单一产品的受欢迎,还体现在产业链的逐步完善。青海省博物馆、个体品牌文创店也通过与企业和设计师合作,形成了“博物馆或文创店+企业+市场”的发展模式。本地创作团队将生态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推出一批兼具设计感与文化内涵的产品。雪豹、湟鱼、牦牛等生态符号正在成为青海生态类文创品牌的核心IP。博物馆或文创店通过在小红书、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平台或社交网络宣传引流销售。随着产业链逐渐成形,青海生态类文创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布局,从区域特色迈向全国市场。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出圈”。在小红书、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不少网友自发晒出自己购买的雪豹布偶或湟鱼挂件,并配上有趣文案。这种基于情感的消费,使得青海文创不仅仅是商品,更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媒介。正如黄培培所言:“当公众通过文创产品认识生态、喜爱生态,自然就会产生保护生态的愿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生产这些生态类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
文创的热度或许在未来会被新的消费形式所取代,但其承载的理念会留下来。青海生态类文创的“出圈”与生态保护的成效相辅相成,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的内涵,也为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接地气的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青海文创已经不只是商品,而是宣传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渠道。
以生态为根,文化作魂。文创,让高原生态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开出绚丽的花朵。从水波纹彩陶到雪豹布偶,从野牦牛岩画到三江源冰箱贴,这些“文创之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带到每个人身边。如今,青海的生态类文创已经从一朵朵小花汇聚成“花海”,既美化生活,也让生态保护理念扎根人心。未来,这片“花海”必将不断延伸,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青海的生态智慧与文化魅力,让更多人听见人与自然的和鸣。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wldt/258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