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纪实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旅游文化法制 >正文

舞剧《问道昆仑》国家大剧院震撼上演 舞动筑路奇迹 礼赞“两路”精神

时间:2025-11-04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问道昆仑》剧照。青海省演艺集团 供图

  

   层叠悬浮的“昆仑云层”营造出神秘而宏大的氛围,舞者们用精彩的肢体语言演绎着“挥锹铲土舞”“抬石夯土舞”,生动再现了当年修筑青藏公路的艰辛场景。近日,舞剧《问道昆仑》在国家大剧院震撼上演。这部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指导、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出品的作品,以“谨以此剧献给每一位青藏公路建设者”为创作初心,将“两路”精神融入艺术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

  “每一位交通人都能在里面找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两路’精神的延伸。这些平凡的养路工人,他们的坚持与奉献,其实就是每一个交通人骨子里的韧劲。”该剧总导演孔德辛说。

  

  把护路人的故事搬上舞台

  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领11万军民踏上了“背着公路进西藏”的伟大征程。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仅用7个月零4天就贯通了青藏公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舞剧《问道昆仑》以记者路寻的采访任务为引线,徐徐展开三代养路工人与青藏公路的生命羁绊,让“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两路”精神,在具体的人与事里变得可触可感。

  “我们在采风时看到了慕生忠将军的纪念馆,特别想把他作为一个载体原型,作为开路先锋的代表。后来认识了养路道班,我们立刻对这群默默无闻平凡的劳动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德辛说,她要把这些护路人也搬到舞台上。

  舞台上,机械运动的山体装置层层叠叠,配合“一线天”般的光影,还原出当年慕生忠将军率领开路大军面对的苍茫绝境。孔德辛介绍:“我们用25分钟展现开路往事,就是想让观众看到,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离天三尺三’的高原上,完成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奇迹。”

  当路寻走进昆仑山道班,故事转入对“守路”的刻画。“路开了得有人守,守一辈子不够,得一代一代守下去。”舞者弯腰拾捡碎石的重复动作,风雪中相互搀扶的默契,都藏着“甘当路石”的坚守。

  路寻的父亲路不平,正是其中一粒“铺路石”。舞者以匍匐、托举的肢体语言演绎“夯土舞”,每一记动作都透着“啃硬骨头”的狠劲——这是导演团队采风时从道班工人老照片里捕捉到的真实力量,“他们当时住的‘地窝子’一半在土里,却硬生生用双手铺就了第一条路”。舞美设计还原的铁锹、夯具等道具,与悬浮装置营造的风雪交加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直观呈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底色。

  

  一代一代守天路

  故事的落点,是路寻的理解与妹妹路青的选择。当路青以新一代养路工的身份站在舞台中央,电子音效与马头琴旋律碰撞出时代的回响,她有自己的青春梦想,却选择让“奉献”成为青春的注脚。孔德辛说:“路青就像‘一股暖流’,她让我们看到,‘两路’精神不是过去式,而是被年轻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延续。”

  如今的交通建设者们,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与恶劣自然环境时,依旧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内核。只不过,这份精神的外在表现已从过去“钢钎铁锹”的体力拼搏,转变为“科技赋能”的智慧创新,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折多山隧道、玛曲黄河特大桥等当代交通工程的顺利推进,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展现,先进技术的支撑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具体的体现。

  “两路”精神中的“军民一家”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四川路桥在藏区聘用藏族同胞,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公路建设中来,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青海道班工人与牧民共建和谐社区,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守护着青藏公路沿线的美好家园,成为民族团结实践的生动范例。

  舞美设计在尾声用群舞演员化身山的轮廓,路寻站在他们肩头眺望远方——这既是“人成为山的一部分”的视觉隐喻,更是精神的接力:从慕生忠将军的“把路开通”,到路不平的“把路守住”,再到路青的“把路传下去”,“两路”精神早已刻进高原的年轮里。

  正如昆仑山脉始终矗立,这份精神终将以艺术为媒,融入民族的血脉,它会是折多山隧道里的智能勘探仪,是玛曲黄河特大桥上的钢索,是每个交通人掌心的老茧与眼中的星光。而《问道昆仑》留下的,不仅是国家大剧院里的掌声,更是让观众懂得,伟大从不是惊天动地的瞬间,而是像青藏公路上的石子,一代代人俯身铺就,终成通途万里,照亮前行的路。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wldt/254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