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博力量,上海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
时间:2025-11-12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埃及总统塞西致贺信,祝贺大埃及博物馆开馆。贺信中提及,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成功举办,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在萨卡拉金字塔下共同探索神秘的古埃及文明。
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在上海博物馆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既是对上博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使命担当的深刻指引,令人倍感振奋、备受启迪,未来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担当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启动最早、范围最广、合作最深的博物馆之一,上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承担构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传播文明成果的使命,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核心功能为载体,日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2024年正值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和“中埃伙伴年”,馆方携手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打造“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并以展为媒深化中埃考古合作,这不仅是中埃人文交流的生动写照,也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有益探索,更是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注入了坚实的“上博力量”。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化旅游局在文化发展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上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及“十五五”规划建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全力谋划好上博“十五五”规划和“大博物馆计划2.0”,深度挖掘文物的精神品格与时代价值,全面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与阐释,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教育模式,打造普惠性文化产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在融入城市发展中实现新突破、树立新标杆。
“大博物馆计划”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文明力量”,这正是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实施“大博物馆计划”的核心追求之一。2022年,上博以建馆70周年、东馆建设为重要契机,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精心谋划推出“大博物馆计划”,确立了以“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为核心的战略体系。如今,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并在文旅融合典范、人民城市标识、文明互鉴大使等三项中期目标上提前达成。
一是建设“大场馆”,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十四五”期间,上博创新布局“3+X”新发展格局,推进东馆工程和展陈建设、人民广场馆改造升级筹备以及北馆筹建,持续夯实软硬件基础。上博东馆于2024年12月全面建成开放,定位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设20个展厅与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1.5万件。试开放以来,东馆已接待观众近800万人次,成为吸引全球观众的文化强磁场。在此基础上,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建设智慧博物馆“3M”体系,以高品质的展教服务与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配置“大资源”,增强文明交流叙事能力。上博充分发挥“配置大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做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拾慧古今”等系列展览品牌。打造的多项重磅展览荣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等,常居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榜首。聚焦中华文明探源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生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辉煌图景。“宅兹中国”“实证中国”“星耀中国”“龙腾中国”等展览观众累计超四百万人次,文创收入屡创新高。“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则成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2021年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汇集7个国家200余件展品,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第二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上博首个收费特别展览,展出98天,购票观众超过42万人次。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是上博首个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2024年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以277万人次观众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特展参观人数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出“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首展“不朽的玉甲”在匈牙利巡展,第二展“中国陶瓷·至宝竞艳”赴日本大阪展出,深化中外城市友好交流。
此外,上博不断加强海内外展览交流、人才培养、科技保护、考古研究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举办“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交流、多边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深度参与全球文博治理。
三是引领“大科研”,建设文博创新高地。上博持续强化学科建设,形成了以文物学与艺术史、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为核心的四大支柱学科,并拓展“一带一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交叉学科,牵头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推进中华文明探源与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保护;推动开展海外联合考古,启动埃及吉萨省拉希纳村塞赫迈特神庙的考古发掘项目,并推进与伊朗的考古合作,展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上博及时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展览、教育、外宣资源,出版系列学术出版物及知识普及类读物,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叙事能力。
四是打造“大品牌”,扩大全球影响力。“十四五”期间,上博以“数字+”“旅游+”“文创+”推动中华文化破圈迭代,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和海外影响力,联合航空、交通、酒店、商业等多领域,构建文旅商体展消费新场景,推出“空中博物馆”、“宠物友好型”航班、文创快闪店、168小时嘉年华、博物馆奇“喵”夜、今夜无眠·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等活动。古埃及文明大展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展览收入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达1:48,成为“一个展激活一座城”的生动写照。
守正创新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上博“十五五”规划和“大博物馆计划2.0”为抓手,锚定“全球艺术的顶级殿堂、国际文博的学术高地、文旅融合的卓越典范、人民城市的重要标识、文明互鉴的形象大使”五大愿景,全面提升场馆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文明力量。
一是创新场馆布局,扩容优质文化供给。上博将立足自身馆藏资源与研究优势,推进覆盖全人群、贯通国内外的场馆矩阵和优质供给,让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源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其中,全面完成“3+X”场馆布局,未来在条件成熟时,推进南馆与西馆建设,完善“5+X”场馆体系,预计年观众接待总量将超千万人次;并拓展“X”端,在海内外重点城市探索设立“上博分馆”或合作展厅,构建辐射全球的文化展示与传播网络。
二是开展全球对话,绘就互鉴共荣图景。上博将立足上海、放眼全球,持续通过高质量展览展示,更好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其中,深耕“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等文博大展系列品牌,打造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重磅展览,并积极展示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理念”的表达渠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
三是润泽人民城市,精筑普惠文化服务。上博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聚焦全人群需求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辐射广度与实施效能,让其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滋养市民生活。其中,以美育普及为重点,提供系列专业化、人性化、便捷化、特色化服务,让文博资源触达更广泛人群;并持续深化文旅商体展联动,创新打造综合文化体验模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四是聚合全球资源,树立交流合作典范。上博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博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海内外展览交流、人才培养、科技保护、考古研究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其中,以明年中埃建交70周年为重要契机,重点推进上博在埃及吉萨省拉希纳村(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塞赫迈特神庙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展示与利用的全链条长效合作体系,以实践展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
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埃及进行考古调查
“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铭记使命,牢记嘱托,当好文明互鉴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我们期待与更多国家开展考古研究与展览交流、文物保护等人文合作,持续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让文明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文明力量。”褚晓波说。
原文链接:https://whlyj.sh.gov.cn/wbzx/20251106/38a9de46feea4275b680e43fa77b9ed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