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艺“双星”闪耀——成功问鼎第二十届群星奖照亮群众文化新征程
时间:2025-11-14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11月4日,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典礼在重庆群星剧院落下帷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新编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杏花白》与舞蹈《蒸蒸喜乐》双双折桂,在音乐、舞蹈两大门类中绽放异彩。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不仅见证了山西群众文艺创作的厚积薄发,更以“双星闪耀”的姿态,为新时代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传统基因的现代演绎:《桃花红杏花白》的破圈之路
作为左权民歌的经典曲目,《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早已融入三晋儿女的血脉。此次获奖的广场舞版本,以“开花调”的灵动节律为底色,将传统民歌与现代舞美技术深度融合。编导团队创新性地将秧歌步、鼓点等山西民间舞蹈元素与拉丁舞的律动感相结合,通过队形流动与肢体配合,在舞台上勾勒出“桃花映水、杏花漫山”的春日画卷。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拼贴。沁源县文化馆在创作中坚持“易学易传”原则,将专业舞蹈动作拆解为生活化姿态,让普通群众也能轻松掌握。数据显示,该作品在山西全省推广期间,参与学习的群众超过1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从舞台到广场”的文化普惠。正如山西省文化馆馆长所言:“我们既要守住民歌的魂,又要找到与当代人审美共鸣的韵。”
生命力量的艺术绽放:《蒸蒸喜乐》的破茧成蝶
如果说《桃花红杏花白》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那么舞蹈《蒸蒸喜乐》则是对生命力量的深情礼赞。由太原市聋人学校师生创作的这部作品,以山西面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围跳“巨型蒸笼”的意象,将莜面栲栳栳的制作过程升华为艺术语言。舞者们用起伏的肢体模拟面团发酵的韵律,以跳跃的步伐呼应乡村振兴的脉动,最终在“蒸笼开启”的瞬间定格为笑脸矩阵,传递出“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创作团队历时两年打磨细节:为准确表现“揉面”的力度,特教老师带领学生反复观摩面点师傅操作;为捕捉“蒸气升腾”的动态,舞美设计采用半透明纱幕与灯光投影结合;就连演员的服装纹样,都取自山西民间剪纸中的“如意云纹”。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让作品在终评阶段获得全场最高分。正如评委点评:“每个动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每个眼神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华。”
群众文化的星火燎原
两部作品的成功,折射出山西群众文化创作的蓬勃生机。近年来,山西省实施“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仅2024年就开展基层文艺辅导1.2万场次,培育群众文艺团队3800余支。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导向,让《桃花红杏花白》的编创者能深入沁源山村采集民歌素材,让《蒸蒸喜乐》的舞者能在面坊体验制作工艺。
当颁奖典礼的聚光灯照亮三晋大地,这两部作品已超越奖项本身的意义。它们既是山西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群众文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鲜活范例。正如文旅部相关负责人所言:“群星奖的舞台,永远属于那些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时代的创作者。”在这片孕育了《桃花红杏花白》与《蒸蒸喜乐》的热土上,群众文艺的星火,正以燎原之势照亮新时代文化强省的建设征程。
原文链接:https://wlt.shanxi.gov.cn/xwzx/wlxx/202511/t20251114_999576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