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县文旅融合盘活旅游资源引客增收
时间:2025-11-19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藏历新年的清晨,隆子机场的停机坪上,50名成都游客带着行囊走下包机。“专属导游已在等候,先去玉麦乡过新年!”导游的吆喝声里,藏着隆子县文旅发展的新举措。
今年1—10月,这里接待游客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145.53万元,同比增长89.6%,曾经难以抵达的边陲正因文旅融合焕发新生。包机飞来远方客“以前游客来一趟要转三趟车,现在包机直达!”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索朗措姆介绍。隆子县早已布下一盘棋: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出台奖励办法,340万元专项资金精准补贴航线与民宿。
政策红利很快落地。依托隆子机场开通的旅游包机通道,和G219县域通达的便利,推出VIP专属服务,远程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藏历新年期间,首批包机游客跟着玉麦乡村民学做古突,体验“吉祥水”祈福,夜晚围着篝火跳锅庄。“没想到能在边陲过这么热闹的年!”游客李女士的朋友圈,配上了与村民共舞的视频,相关网络话题阅读量突破8万次。这笔账更实在:340万元补贴撬动3600万元社会资本,平措康桑等酒店纷纷入驻。
指尖技艺变“金钥匙”珞瓦新村的竹编作坊里,71岁的次仁卓玛正穿引竹丝。“以前编竹筐自己用,现在游客抢着买!”老人手里的竹篮,刻着珞巴族传统纹样,今年已卖出80多个。
隆子县29项传统非遗正从“橱窗”走向生活。珞巴服饰传承人带着刺绣披风,站上新加坡金融中心T台,又在成都宽窄巷子搞起“快闪”,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才麦扎念”传承人边巴弹起《达布夏日》,游客跟着鼓点起舞。“今年光文创就卖了100万元,10多个传承人在家门口就业。”县非遗专干说。珞瓦新村的次仁卓玛更新潮,她教村民编毛毯,一半产品靠直播卖出,手艺成就了致富路。
万人奔赴“幸福约”九月的隆子南城体育场,烟火照亮夜空。“红色隆子・幸福边疆”玉珞文化旅游节开幕,常德艺术团的丝弦表演刚落幕,珞巴歌曲《大山的姑娘》又引发合唱。这个已连续举办5届的节庆IP,7天就吸引游客1.1万人次,带动收入115.98万元。
舞台旁的展销区里,西藏苏商经贸的唐文娟忙着记订单:“黑青稞醋、藏香猪,南京客户等着要呢。”游客看完“三大事迹”情景剧,或去世界最大沙棘林徒步,或到黑青稞基地打卡,红色研学、玉麦戍边徒步等线路人气爆棚。国庆中秋期间,扎日景区游客同比增长122.8%,导游扎西的日程排到了下个月。
农牧民端稳“旅游碗”扎日镇的民宿里,主人巴桑次仁正在铺藏式地毯。“政府给了5万元改造补贴,去年赚了12万元。”他家是44户星级民宿之一,得益于2340万元的“精品化工程”,每户年均增收超8万元。
如今的隆子,3479张床位形成梯次供给:高端酒店、特色民宿、露营地可以按需匹配。旅游旺季,扎日镇70%群众参与服务,开餐馆的卓嘎每月能赚1.6万元。“以前种青稞年年跟土地打交道。现在游客来了,天天跟人打交道。”卓嘎的笑容里,藏着农牧民的幸福。
云端传播边陲美名“大家看,这就是通瓦顿珠湖的蓝!”旅行博主的镜头里,湖水泛着波光。隆子县组建的新媒体矩阵,联动达人发布30余条短视频,全网点击量破3亿次。
更精准的传播还在继续。邀请科考学者开展“科考旅行”,推出“我在玉麦巡过边”徒步线,成了年轻人“反向旅行”的新宠。与阿里巴巴的智慧文旅合作落地后,搜索“隆子旅游”的网友激增。“连南京的客人都知道我们的黑青稞。”主营黑青稞产品的老板巴桑次仁翻着线上订单笑了。
站在G219国道“5555”公里处的打卡点,索朗措姆望向这条山间公路伸向的喜马拉雅山谷深处:“后续我们将锚定‘世界级自然人文体验目的地’目标,提速推进玉麦爱国戍边5A级景区创建,启动‘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看得见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爱国精神的精品旅游线路,让雪域边陲在文旅融合的大道上走得更稳、更远、更精彩。”
沙棘林随风摇曳,黑青稞田又孕育来年希望。通往雪域边陲的文旅之路,正越走越宽。
原文链接:http://wlt.xizang.gov.cn/ztzl_69/wenlv/202511/t20251117_5100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